“网络刷单就是诈骗!”谁的喇叭一直在说~
时间:2019-06-21 12:19:38,点击:0
“网络刷单就是诈骗!”龙华富士康谁的喇叭一直在说~
富士康在线招聘网www.foxconn-job.cn
“网上刷单就是诈骗!”
“网上理财就是诈骗!”
“网上冒充公检法就是诈骗!”
······
最近哪哪儿都有这声音
虽然不太委婉
但是
安全君在此提醒大家
当接到自称公检法工作人员的电话时
一定要提高警惕!
◆◆
“通信管理局”来电
◆◆
小王是龙华园区的一名普通员工,这天在上班期间他突然接到接到一个自称是“通信管理局”工作人员的电话。对方称小王的手机号码涉嫌发送违法短信,如查证属实,会将小王的个人信息录入通信管理局黑名单。
小王一听,霎时心底一慌,向对方解释并不知晓此事,对方便声称小王如果没有发送过违法短信,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,并且还“好心”帮其将电话转接到“深圳市公安分局”。
电话中,“公安”的李警官告知小王案件的严重性,或涉及国家一级机密,千万不能将此案情节向任何人透露,并警告小王的电话已被监听,要求其购买一台新手机并办理新的电话号码通过QQ向“民警”报告。
◆◆
一纸逮捕令,掏空银行卡
◆◆
为保持隐蔽,小王来到了一家宾馆,通过QQ与“李警官”进行手机视频,视频中的“李警官”身着警服并佩戴着警帽,言辞里颇具威慑力,除了一纸逮捕令外,还发过来了小王的身份证信息与银行卡消费记录,小王盯着这些资料傻了眼,这几十万的支出明显不是自己所为,可是白纸黑字上面确实是自己的名字。
(虚假逮捕令▲)
“李警官”对于小王的辩解不置可否,沉着的给他支了一招,既然这一系列操作不是小王本人所为,那就及时冻结银行卡号,以避免造成更大的资金损失,随后便要求小王提供自己的银行卡账号、密码,称要对小王的银行卡进行“资金盘查”,称若小王的资金来源清白就不会被逮捕。
小王半信半疑,点开了“李警官”的QQ空间,发现他的相册里全是他身着制服的照片,并且看上去“警容”严整,十分具有信服力。小王没多想,便把银行卡相关信息与手机验证码发给了“李警官”。
◆◆
信用审查,莫名负债
◆◆
按照正常剧情,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。可是作为戏精,骗子没有见好就收。
接着“李警官”称,小王在网上的信用额度也需要审查。于是,小王按照对方要求,在“招联好期货”“蚂蚁借呗”“马上金融”上各借贷了3600元、10000元、1000元转入同一张银行卡。然后,对方让小王在宾馆等待核查验证
隔天,小王再次联系“李警官”,发现QQ已被对方删除好友。
前文可能有些长,我们来捋一捋诈骗分子如何一步步引导员工上钩。
(一)冒充身份,直接告知。犯罪嫌疑人冒充通信部门工作人员以受害人手机号“涉嫌发送垃圾短信、诈骗短信”、“身份证被盗用办理手机卡实施违法犯罪活动”等名义故意恐吓员工。
(二)权威解说,博取信任。转接自称是公安机关的某某警官,通过准确说出员工身份信息,发布假冒“逮捕令”,多人扮演“民警”、“检察官”告知受害人涉嫌犯罪,进一步博取当事人信任。
(三)以帮为由,实施诈骗。以“资产清查”为由,要求当事人提供银行卡相关信息,从而成功实施诈骗。
需要注意的是
1.公检法机关没有“安全账户”!要求你“电话/QQ视频/微信视频”做笔录的,都是骗子!要求你通话内容“绝对保密”,通过QQ、微信发送“通缉令、逮捕令”的,都是骗子!
2.凡是电话中自称“通信管理局、电信运营商、银行、保险、邮政”等客服人员,以你“个人信息泄露、涉嫌洗钱、涉案”等为由,主动帮你转接“公安机关”的,都是骗子!
3.任何要求把资金归集到指定账户(无论是自己名下的账户,还是对方提供的账户),要求开通网银,提供银行账号、密码、验证码的,都是骗子!
4.如遇拨打亲友电话时发现有“停机、空号”等异常情况,需提高警惕,设法通过其它途径联系该亲友,核实并提醒谨防上当受骗。